索 引 号 796308130/2025-11055 发文日期 2025-02-11
发布机构 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文     号 武东景发〔2025〕1号
有 效 性 有效 分     类 意见

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东湖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字号 :  | 
更新时间:2025-01-27 发布时间:2025-02-11 |  来源: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关于推进东湖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

实施意见


区属各单位、各派驻机构、机关各部门、辖区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察湖北武汉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加快推动东湖风景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区的支柱产业,为加快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贡献东湖力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目标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产业思维、创新思维和惠民思维加快东湖文旅产业全面提档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努力将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我区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促进绿水青山更快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

紧紧围绕世界名湖、人民乐园的奋斗目标和品牌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快培育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积极融入全省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和武汉世界滨水生态名城建设将东湖建设成为山水相依、城湖相融、人文相映的生态典范,成为彰显楚风汉韵、滨湖休闲、文化多元的文旅胜地,成为展现中国气派、荆楚风格和武汉特色的世界名湖2025年游客接待量达到26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亿元,到2030年,年接待旅游人数力争达到3000万人次(年均增幅3%以上,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增幅5%以上),实现人均旅游消费显著增长,使文旅产业在东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更加凸显。

二、主要任务

)优化发展格局,构筑文旅产业新空间

坚持规划引领以新一轮东湖总规修编和“十五五”规划开篇布局为契机,推动“文旅+”和“+文旅,全面形成文旅深度融合、多业互促联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旅游格局。在鼓架片区积极与阿那亚共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世界级新社区片区、新景区提升听涛滨湖休闲、磨山楚风赏花、落雁湿地生态、吹笛都市森林休闲景区主题功能优化东湖绿道综合服务功能和新型业态布局,打造文旅经济新的增长极。融入武汉新城生态湿地走廊核心区建设,联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中科院武汉水生所环湖高校院所打造环东湖世界级文化旅游圈推进游船码头、游艇基地与水上运动俱乐部建设,进一步激活东湖水陆空一体的休闲业态

创新产品体系,丰富文旅产品新供给

1.做优“相约春天”赏花游。坚持精益求精,持续升级改造东湖樱花园、东湖梅园等花卉园区,营造新场景,丰富新业态,彰显春有樱花漫天夏有荷花凌水秋有丹桂飘香冬有梅花傲雪“相约春天 东湖赏花”品牌特色,着力打造世界级赏花胜地

2.融汇“楚韵东湖”文化游。以荆楚文化为底色,融入山水文化、历史文化、伟人文化、创新文化,擦亮东湖文化名片。打造民间艺人、非遗文化传人聚集地,建设城市书房、创意书店等公共文化设施,创作开发具有东湖文化特色的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演艺产品楚才园、离骚碑、朱碑亭、苍柏园等为核心,提升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水平,讲好东湖故事,打造武汉经典文化展演新场景

3.营造“月上东湖”夜色游。以“夜游、夜宴、夜娱、夜骑、夜跑、夜购、夜学”为主题加大东湖夜色游产品供给,做东湖灯会、东湖游船夜游、欢乐谷电音节、东湖音乐小站等夜游产品品牌,做优地方餐饮、文化茶室、时尚咖啡品牌,提升绿道艺术亮化、碧潭观鱼景观亮化、夜色楚城、东湖之眼光影秀等夜景项目,打造“人约黄昏,月上东湖”的东湖夜经济模式。

4.壮大“活力东湖”康体游。传播健康运动理念,积极推动景区全民健身场所、体育公园建设,以运动休闲健康为重点,推进帆船、桨板龙舟等特色水上运动项目,与国际知名赛事品牌运营商合作,推动武汉马拉松、环湖骑行赛龙舟赛、家庭帆船赛等东湖特色赛事品牌做专做精,支持品牌运动俱乐部提升组织服务能力,“跟着赛事游东湖”成为东湖新名片。

5.深化“启迪东湖”研学游。优化以湖北省博物馆、楚城为主体的楚文化研学,以武汉植物园、东湖海洋乐园、华侨城湿地公园、马鞍山森林公园为主体的生态研学以梅岭一号、长天楼、海光农圃为主体的红色研学,丰富一批东湖研学课程体系,提升一批研学基地,推动长江江豚繁育保护中心建设,形成以“红色教育”“历史文化”“自然科普”“劳动教育”特色主题研学线路,全面提升东湖研学品牌的全国影响力。

6.拓展休闲东湖”度假游。对标《世界级旅游度假区评价指引》,对风景区资源要素、产品供给、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发展潜力等方面提质升级完善国际化旅游接待设施,以阿那亚国际度假社区为引领,整合碧波宾馆、玛雅嘉途酒店、翠柳客舍、东湖国际会议中心等环东湖周边度假酒店资源,大力提升国际化休闲度假接待水平打造武汉东湖世界级旅游度假区。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度假休闲活动,开发湖泊湿地、森林生态、田园乡村、运动休闲型度假产品

7.唱响“爱在东湖”婚庆游。以白马驿站、东湖家及落雁景区为重点整合临湖民宿、特色主题餐厅资源,提升婚庆活动婚纱旅拍等配套保障水平积极引导市场主体持续办好东湖婚庆文旅节、东湖幸福文旅消费产业博览会,做大做强东湖婚庆品牌和婚庆产业链。

8.打造时尚东湖”首发游。推动建设国际时尚与文旅产品的首发中心,引导国内外知名企业知名品牌东湖发布新品、开设首店、开展首秀首展,持续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塑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满足群众高品质消费需求发挥首发经济的示范带动性,使东湖成为科技、时尚新品首发地、培育运用地

)推动业态升级,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

1.推出品牌节庆“大活动”。持续扩大“相约春天赏樱花”的品牌影响,继续办好东湖樱花节、东湖梅花节、东湖灯会、“跳东湖”、凌波门日出歌会等品牌活动,摄影大赛、东湖诗歌节等文化活动,策划举办国际湖泊学术研究会东湖国际龙舟赛等活动,持续扩大东湖国际影响力

2.打造主题旅游“热线路”。适应不同客群需求,打造绿色生态游、蓝色水上游、夜色休闲游、荆楚文化游特色线路。做强“来武汉、游东湖,逛绿道、品文化”经典旅游线路。适应新时代个性化定制化旅游发展趋势,开发一批俱乐部式、邀约式、主题活动式的新型旅游线路。

3.推出跨界融合“新场景”。整合旅游、文化、体育、商业、教育、科技、健康优势资源,重点培育沉浸式演艺、非遗传承、数字电竞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多元跨界融合消费新场景,实现水上休闲游览观光、体育运动、餐饮娱乐、研学科普等多业态深度融合。

4.创新科技旅游“酷体验”。拓展无人驾驶游船、服务机器人、虚拟现实、元宇宙等前沿技术,创新沉浸式科技体验空间积极推动无人驾驶载人飞行器在旅游观光、特色服务和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作用

5.擦亮东湖文创金名片”。实施东湖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提升工程,策划打造“东湖手信”整体品牌,开发樱花系列、楚文化系列、生态系列文创产品,丰富绿道、景区的文创品销售场景,实现从旗舰店、专营店、授权店到自动售货机的文创产品售卖布局,争创全国及省级文创奖项,培育网红文创,推动旅游消费持续扩大

)完善服务功能,强化文旅配套新要素

1.构建智慧文旅服务。依托“智慧东湖”数字底座,打造内外衔接枢纽换乘智能网联交通场景格局,利用好景区观光车、游船及共享单车等多样化交通工具构建“快达慢游”的景区立体交通服务体系。开展具备景区特色的无人机、无人船、工具车等智能网联交通工具场景应用完善智慧东湖“一网统管”系统,持续优化智慧旅游服务功能,助推景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数智旅游服务,实现“一部手机,游遍东湖”

2.提升基础公共服务。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因地制宜推进旅游码头、游艇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停车场、骑行驿站等服务设施,实现东湖景区内外交通无缝衔接。统筹公交、地铁与自驾外部线路持续优化重大节庆活动和假日期间的停车预约和定制公交服务,着力解决旅游交通服务堵点,推进景区交通秩序改善,不断提升游客体验感。全域升级利民惠民设施,运用技术手段做好景区预约调控、环境监测、流量疏导,及时发布气象预警、道路通行、游客接待量等实时信息。持续完善旅游标识系统,继续推进旅游厕所建设,提升游赏服务体验及旅游品质,努力为广大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提供最好的生态产品、文旅服务和健康快乐驿站。

3.完善特色配套服务。做优“东湖味道”特色餐饮品牌,拓展以湖滨客舍为代表的“黑珍珠”“金梧桐”知名餐饮品牌IP和美食地标旅游产品东湖第一家全国甲级民宿东湖家·磨山驿为引领,发展多元住宿生态,积极建设一批特色主题酒店、星级民宿等高品质休闲住宿业态集群支持创建一批国家、省、市等级民宿引入知名消费品牌,完善景区商业网点布局,提供便捷的旅游消费体验。

)强化品牌内核,打造多维营销矩阵

1.做强东湖品牌矩阵学西湖,守东湖持续拓展新领域、新业态、新产业,打造包括生态品牌、节庆品牌、文化品牌、赛事品牌、美食品牌、文创品牌在内的立体化品牌矩阵。全面提升东湖樱花节、跳东湖等活动的影响力,进一步凸显世界名湖、人民乐园的品牌形象。

2.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借助央视湖北总站、长江日报东湖记者站等平台传播东湖声音,东湖官网、V东湖”官方微信武汉东湖官方微信、官方抖音、官方小红书等为主阵地,加强与音乐、文体界名人、知名博主、旅游达人合作互动,实现旅游宣传创意化呈现、个性化投放、跨平台联动,不断提升东湖旅游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3.强化国际交流合作矩阵。依托中国文旅博览会、国家及省市国际旅行商大会、国际摄影大师东湖行等重大国际交流活动,借助5·19中国旅游日等开放交流契机,推进旅游领域国际传播。策划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IP活动,加强与海外旅游服务商的合作,提升东湖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影响力。

)营造亲清氛围,共创文旅发展新环境

1.保护生态环境,夯实发展根基。充分发挥东湖山水湿地资源生态优势,不断巩固环保成果,创新“生态+”、“+生态”绿色发展模式。强化绿色低碳,探索实施碳中和项目,加快东湖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大力实施东湖流域治理和水生态系统保护,打造全域绿色示范生态空间。

2.美化景村环境,推进城市更新。以景村共创、共治、共赢、共富为宗旨,引入国有平台、社会资本,充分调动村集体和村民积极性,参与景村改造和营运,有效整治景中村环境。积极推进落雁健康养生片、磨山桥梁文创体验片、吹笛生态休闲片城市更新和风貌改造工作,融入东湖文旅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3.优化营商环境,壮大市场主体发挥东湖周边科创产业优势,推进优质文旅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放,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在东湖投资各类文旅产业项目。推动包括黑芝麻科技、铭湖创投、华侨城集团、东湖文旅集团在内的企业做强做优吸引国际文旅平台和国内外头部文旅企业落地东湖

4.规范市场环境保障和谐安全。健全旅游舆情监测机制、投诉快速响应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用好风景区综合执法工作机制,打造“旅游警察”和“东湖义警”两大东湖特色品牌,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的旅游新风尚。提升应急救援综合能力,强化景区安全知识宣传培训,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和处置演练,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为游客提供更加安全的旅游环境。

三、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工委、管委会旅游支柱产业联席工作机制,定期专题研究旅游发展重大事项,统筹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和资源要素保障。进一步落实相关职能部门行业规划、指导、协调、监管职责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文旅支柱产业打造工作

)完善政策支持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旅游用地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旅游支柱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预算安排向文旅产业适当倾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类项目投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东湖文化旅游企业授信额度,推出更多基于文化旅游业经营特点的信贷产品

)强化人才支撑

健全行业人才队伍体系加强讲解员、管理人员风景区各类文旅行业人才技能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能力素质。推进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合作,为东湖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2025年1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