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20180569号提案的答复

字号 :  | 
更新时间:2019-11-21 发布时间: |  来源: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

  一、关于构筑世界级城市生态绿心的规划策略的建议

  武汉市第十三届党代会提出了“规划建设东湖城市绿心,传承楚风汉韵,打造世界级城中湖典范”奋斗目标。我区紧紧围绕“生态优先、突出保护,以人为本、人水和谐,水岸联动、林湖统筹,空间有序、生态多样,湖城融合、景观丰富”的原则,以绿道网络体系建设为牵引,优化提升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以“生态+”和“+生态”的模式,促进东湖和周边城市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世界级城中湖典范﹒世界级城市绿心”的规划目标。一是构建城市生态之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山体修复、水环境改善、景观提升,完善整体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作为武汉自然生态的核心载体和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构建城市人文之心。深挖东湖人文历史底蕴,结合东湖功能发展的空间载体,围绕人文底蕴完善东湖内生活力,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人文地标;三是构建城市融合之心。在生态与人文品质提升的基础上,将东湖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和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风景名胜区,并充分发挥绿心的渗透作用,以水网及绿网为基础格局,带动周边阳春湖地区、东湖西岸文化传媒区、楚河汉街、高校区以及东湖生态区等城市主要功能区发展,促进绿心与城市的融合,实现武汉市城市环境、社会空间、经济效益的共赢。

  二、关于谋定后动,分时序稳步推进世界级生态绿心建设的建议

  东湖绿道作为东湖城市绿心的标志性工程2016年和2017年完成了一期和二期工程,总长度突破了一百公里,全面达到比肩法国中部田园绿道和新加坡环岛绿道的世界级绿道水准,全面展现了生态美、现代美和人文美。2018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由东湖风景区管委会牵头,启动实施东湖绿道三期建设任务,工程计划总投入约17亿,重点对已建成的东湖绿道一、二期进行文化、环境、配套、运营等方面综合提升,着力加强文化品质提升,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服务配套完善、运营管理加强等工作,带动东湖整体协同发展。绿道扣环成网和三期启动,为东湖建设 “城市生态之心、城市人文之心、城市融合之心”的城市生态绿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区严格按照科学统筹、远近结合的原则,开展东湖绿心的规划建设工作。一是一年打基础(2017年内)。完成了东湖绿心的整体规划和景中村改造、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修复、交通配套、文化旅游和产业功能体系专项实施规划的前期研究,完成了重大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建成东湖绿道二期工程;二是三年见效(2019年内)。全力推进东湖绿心景中村改造、水环境综合治理、交通配套专项规划实施,全面启动景中村改造工作,水环境质量得到较大的改善,交通配套工程建设已全面展开,建成东湖绿道三期工程;三是五年基本建成(2021年内)。开展生态修复、文化旅游和产业功能体系专项规划的实施,水环境质量达到标准,景中村改造工作基本完成,交通配套设施全面建成,文化旅游设施和产业功能基本配套,东湖绿心世界级城中湖典范雏形基本形成。

  三、关于以东湖为绿心,建设武汉市生态水网,打造世界一流水生态环境的建议

  2018年3月30日,武汉市人民政府第84次城建重大项目会议针对东湖水环境整治提出十大工程,会议要求相关责任部门进一步明确东湖水环境整治工作的责任主体、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限,争取三年内完成十大工程,全面系统提升东湖水质。一是由市水务局负责:排口治理工程(计划2020年底完成)、初雨截流工程(计划2020年底完成)、尾水改造工程(计划2018年底完成)、底泥治理工程(计划2020年底完成)和引水除磷工程(计划2020年底完成)等五项;二是由东湖风景区负责:面源污染治理工程(计划2018年完底成)、退渔还湖工程(计划2018年底完成)、驿站厕所污水处理工程(计划2018年底完成)、船舶油改电工程(计划2020年底完成)等四项;三是由市国土规划局负责:北洋桥生态修复工程(计划2018年底完成)一项。目前十大工程已全面启动实施,打造世界一流水生态环境,实现东湖水质新跨越充满期待。

  四、关于培育世界级的自然生态景观的建议

  一是打造最美城市天际线。全面落实风景区天际线管控规划,以磨山全景广场、湖光阁、马鞍山森林公园山后毕为心,把城市荣耀和成就映入水天一线的壮阔;二是打造最美湖泊水岸线。加速推进绿道沿线湖边塘的整治,以郊野道落霞归雁至塘野蛙鸣湖岸线为径,把水草丰茂、鱼翔浅底、垂柳拂岸的原生态融入宁静致远的淡雅;三是打造最美山脊线。按照山体保护规划,完成山体修复和精准灭荒,以磨山之岭东西连线为脊,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雄伟展示磨山鲜为人知的壮丽;四是打造最美林冠线。推进马鞍山、枫多山林相季相改造,以马鞍山、枫多山植物群落为景,通过多样植物配置改造及林相季相变幻,营造五彩秀林的彩林景观;五是打造最美生态线。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呵护好蓝天净土,守护好绿水青山,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回馈市民最美的生态福祉。

  五、关于打造世界级的人文景观的建议

  一是塑造楚文化特色景观。修缮周苍柏纪念室与周小燕纪念室,升级改造提升文化内涵;融合AR/VR、擦亮寓言园,让石头动起来,实现游客与景观的互动;打造楚辞轩,以离骚为重点,展现两个伟人的对话,讲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梦想追求;重建德佑剧场,建设共享露天剧场,打造国内第一家音乐共享空间;二是营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景观。整理东湖故事及景点介绍,积极推进扫码听故事工作,实现东湖景点智能讲解,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启动大李村环境综合整治,打造“文创村落”示范点;三是打造“中华第一灯会”。恢复传统品牌,运用光影等高科技手段,加大文化元素,在听涛景区继续举办“大美东湖 灯映江城”东湖灯会;四是打造系列主题音乐节。策划系列文化活动,东湖民谣音乐节、东湖诗歌会等音乐文化活动,依托德佑剧场举办多场户外音乐会,提升文化品味,展现东湖时尚魅力;五是打造特色花节。改造中国品种最多的东湖梅园,世界三大赏樱胜地之一的东湖樱花园,世界品种最全的东湖荷花园,打造“春天樱花烂漫、夏日荷花争艳、秋季丹桂飘香、冬来红梅傲雪”的东湖四季花节。六是组织新闻报道。积极开展国内推广和海外传播。力争策划海外传播两次以上,微信阅读量“10万+”信息15条以上,央视报道5次以上。

  六、关于策划世界级的大事件的建议

  一是做好国际体育赛事。优化国际名校赛艇赛,联合武大、华科,邀请剑桥、牛津大学,将“同城双星”龙舟赛与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共同举办,同时带动在汉高校更广泛参与,成为东西方大学交流的重要平台,全面展现武汉活力。扩大武汉水上马拉松,拟沿绿道设置赛道,扩大参赛选手人数规模及范围,力争超过日月潭水上马拉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水上马拉松赛事。基于东湖帆船基地,举办东湖国际帆船挑战赛,增添武汉水上国际赛事;二是邀请国际摄影大师东湖行。邀请荷赛奖获奖摄影师、《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大师聚焦东湖,用镜头捕捉东湖之美,向全球展现东湖风采;三是举办中国(东湖绿心)“大湖+”国际论坛。拟联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湖泊大会、美国五大湖国际经济论坛等机构,在汉共同举办中国(东湖绿心)“大湖+”国际论坛,以“世界湖泊与城市战略”为主题,打造世界湖泊的达沃斯论坛;四是举办国际雕塑双年展。联合保利文化、湖北美院,依托桃花岛东湖国际公共艺术园,邀请国内外艺术大师和艺术院校师生进行雕塑作品联展,提升文化艺术氛围,为东湖增添国际化元素。

  七、关于完善配套服务,提升接待能力的建议

  一是完善提升智慧绿道。实施东湖绿道品牌及标准化建设,以市网信办为主体,负责信息通讯基础设施调试、维护和运营,实现5G信号全覆盖,扩大WiFi信号覆盖面,加强热点区域的信号强度及容量。以市地产集团为主体,建设智慧绿道门户网站,打造掌上绿道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实现“一部手机,游遍东湖”;二是全面完成厕所革命。按照“一级驿站五星级、二级驿站四星级、服务点三星级”的标准建设现有厕所。全面取缔风景区范围内1688余座旱厕,并进行生态化改造,在山后毕村、华侨城生态艺术半岛、桃花岛等暂不具备厕所建设条件的区段,增设景观型移动厕所;三是提升餐食服务配套。通过提升现有驿站,增补流动驿站等方式,完善绿道沿线餐食服务配套水平。整合华侨城东方里、雅和睿景、濮景湾等周边餐饮资源,提供特色餐食服务;四是优化提升外部交通的便捷联系。调增白马洲、建强村、落雁岛、花木城等门户节点区域公交线路及站点密度。优化白马洲等门户入口区域内、外部慢行交通线路衔接。启动华侨城生态艺术半岛公共停车场、已完成红庙立交及九峰桥公共停车场建设,森林公园南门停车场建成开放,新增停车位3300个;五是完善水上交通与旅游线路。制定东湖水上码头专项规划,明确水上码头建设规模、选址及空间形象设计,完成白马洲、楚风园等6处水上码头建设,策划多样水上游线;六是推进高端酒店配套建设。引入社会资本,启动碧波宾馆改造实施,启动渔光村、华侨城生态艺术半岛、东湖论坛等区域高端酒店规划建设。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