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号 | 无 | 发文日期 | 2022-06-21 |
---|---|---|---|
发布机构 | 区经济社会发展局 | 有 效 性 | 有效 |
标 题 |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保护与发展 “十四五”规划》解读 |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保护与发展 “十四五”规划》解读
近日,《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保护与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现对《规划》内容解读如下:
一、编制目的
东湖风景区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武汉市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也是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十四五”时期,是东湖风景区在新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世界级城市生态绿心,打造世界级城中湖典范”的关键时期。按照《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为推动东湖风景区"十四五"时期保护与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二、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东湖风景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知名度美誉度提升、旅游品质持续升级、文化魅力不断彰显、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推动东湖从最大城中湖向最美城中湖、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从武汉东湖向世界东湖三大历史性转变,“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如期完成。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湖风景区发展面临着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访东湖带来的历史机遇,武汉城市升级带来的战略机遇,长江大保护、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带来的时代机遇和中央战略部署及一揽子政策带来的政策机遇,也面临着大江大湖发展不同步、数字经济对传统旅游业态产生冲击、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的挑战。生态是东湖风景区发展的最大优势,文化是最大潜力,景中村是最大空间,项目是最大支撑。"十四五"时期,东湖风景区将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贯通,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思路
(一)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系统观念,全力将东湖风景区建设成为山水相依、城湖相融、人文相映的生态典范,成为彰显楚风汉韵、滨湖休闲、文化多元的文旅胜地,成为展现 中国气派、荆楚风格、武汉特色的世界名湖。
(二)主要目标
到2035年,东湖风景区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生态绿心和城中湖典范、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新型智能景区,全面实现景村一体、城湖一体发展。
到2025年,东湖风景区主要发展目标包括:
--基本完成生态绿心建设,生态治理系统高效;
--基本完成文旅深度融合,产湖融合相得益彰;
--基本完成智慧景区建设,智慧旅游迈入新阶段;
--基本完成景中村改造,居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三)具体指标
东湖风景区共设定指标9项,其中3项为武汉市“十四五”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是完成武汉市下达目标,森林覆盖率≥15%。3项为园林绿化指标,为约束性指标,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十四五”末期指标完成情况不低于“十三五”末期指标。3项为特色指标,为预期性指标,其中2025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0亿元、年游客接待量2500万人次、接待床位数2500张。
(四)发展格局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一体打造,努力构建“一道引领、两网交织、四区联动、一带融合”的发展新格局。“一道”引领是指聚焦世界级东湖绿道;“两网”交织即构建子湖相通、江湖相济的大东湖生态蓝网和山体相连、山峦相映的大东湖生态绿网;“四区”联动重点为推动听涛滨湖都市旅游区、磨山赏花旅游区、落雁湿地生态旅游区及马鞍山森林旅游区联动发展;“一带”融合则是聚焦景村融合发展带。
四、主要任务
《规划》从5个方面部署了15项重点任务:
(一)全力推进生态系统修复,建设最美城市生态绿心
1.坚守山体绿线、湖泊蓝线和耕地红线。推动山体绿线保护规划编制,建立健全山体绿线保护制度。严控湖泊蓝线,禁止在东湖水域范围内,建设与防洪、改善水环境、生态保护、航运和道路等公共设施无关的建(构)筑物。保护耕地红线,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加强新增计划指标的精准配置。
2.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生态系统修复,开展水环境治理,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全面落实截污控污,强化东湖流域各区入湖水质考核,形成流域统一管理、跨区域统一管理模式;提高入湖支流水质标准,推动流域源头截污、控污,严控入湖污染负荷。
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强化物种栖息地保护,实施生境修复工程。
(二)全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
4.擦亮东湖文旅品牌。唱响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楚文化品牌影响力,以省博物馆为核心,拓展旅游线路,加大楚文化宣传,提升楚文化影响力;培育花文化品牌,以磨山景区为核心,听涛、落雁等景区为支撑,打造花文化品牌,培育壮大赏花经济;筑强水上运动品牌,做大水上赛事旅游品牌,提升水马、帆船等赛事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世界级体育赛事名湖;塑造东湖之夜品牌。
5.提升东湖文旅品质。加快景区提档升级,健全旅游配套服务,强化文旅深度体验,增设东湖文旅深度体验项目,结合景区文化资源禀赋,探索发展野外露营地、房车营地、乌语林、水上民宿等建设项目,强化文旅深度体验游。
6.推进“大湖+”多元发展。创新发展“大湖+文化创意”,探索将湖泊生态资源和“武汉时装周”等文化资源相结合,打造一批集时尚创意、设计、研发、展示展览、营销于一体的滨湖文化创意综合展示平台;探索发展“大湖+会议会展”,加快推进东湖论坛建设,打造大型集中式会议商展及休闲度假中心;提升发展“大湖+体育”,借助武汉国际马拉松赛(东湖赛段)、国际铁人三项赛、环东湖自行车赛等国际赛事,提升东湖体育赛事品牌。
(三)全力推进景区数字赋能,打造智慧景区新样板
7.推进数字景区建设。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旅游管理平台,大力发展线上旅游,在线打造“云游东湖”虚拟展厅,建设“大美东湖 金牌解说”云平台,推出景区掌上游、解说免费听、在线问答等服务,展示东湖优美丰富的自然景观。
8.构建高效数字政府。推进一网通办政务网络建设,推进数字水务、数字园林、数字监测、数字公安、数字交通、数字城管、数字海事等建设,构建智慧管理服务和智慧生态保护两大体系,打造一网统管数字管理平台。
9.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发展数字文化新产业,以“低碳、智能、生态、人文”为标准,以景中村改造为依托,大力提升村域生态人文环境品质,打造数字经济集聚区。
(四)全力推进景村一体发展,提升全域功能品质
10.切实推进景中村改造。加快景中村改造步伐,按照统征储备、自主改造、微改造等模式,逐步推进“东北部片区、后湖鼓架片区、桥梁磨山片区、吹笛片区”四个片区景中村改造;精细整治村湾环境,大力发展景中村特色产业。
11.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实施,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推动绿道建设形成闭环,规划建设东湖南路绿道,形成绿道岸线闭环。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1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发展教育体系,提升公共文化软实力,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13.补齐医疗卫生服务短板。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布局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扩大医疗机构床位规模。到2025年,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卫生设施床位数达到在2000张,每千常住人口实有床位数达到在8.8张/千人,每千人基层床位数达到1.15张/千人。
1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就业创业服务,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重点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特殊群体就业帮扶,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政策。统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推进社会养老体系建设。
15.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力打造“法治东湖”,持续建设“平安东湖”,健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
六、保障措施
从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加强队伍建设,严格考核监督四方面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