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号 发文日期 2018-06-25
发布机构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 有 效 性 有效
标     题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全域旅游大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全域旅游大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字号 :  | 
更新时间:2018-06-25 发布时间:2018-06-25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批示精神和视察湖北的重要讲话精神,适应旅游消费大众化、旅游市场国际化、旅游需求品质化、旅游发展全域化新趋势,促进东湖风景区旅游业转型升级,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旅游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旅游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为导向,实施全域旅游开发工程,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高品质旅游产品,全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级赏花中心、世界级中华文化艺术中心、世界级水上休闲运动中心,助推东湖建设成为“世界名湖、城市绿心、生态典范、最好景区”,成就东湖世界级城中湖典范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东湖风景区年接待游客量达到2000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10亿元,旅游二次消费占比明显提高;旅游形式由观赏游转变为体验游、休闲游、深度游;游客来源中外地游客逐年增加;游客停留时间从半日延长到一日、两日;游客中心数量达到7个;新增公共停车位2600个,总停车位10000个;新建30个旅游厕所,旅游厕所达到100座;Wi-Fi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具体目标见附件1)。旅游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域旅游大发展成效显著,建成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管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成果全民共享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风景名胜区。
  (三)发展思路
  1.一条主线。牢牢把握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完善旅游产业配套,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全景、全时、全民、全业旅游,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良好生态及丰富旅游产品的需求。
  2.两大融合。在生态环境保护前提下,加强景区与周边村、高校、社会资源的互动,实现湖城融合、景村融合,发挥城市“绿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3.三项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加强智慧景区建设;推动体制创新,构建综合管理新模式;推动业态创新,适应大众化旅游发展,扩大旅游新供给。
  4.四个支撑。强化品牌支撑,树立“大美东湖”全域旅游形象;强化标准支撑,以标准化建设统领景区服务管理;强化质量支撑,营造放心、安心、舒心的旅游环境;强化人才支撑,以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保障风景区旅游发展。
  5.五色旅游。发展蓝色水上旅游,发挥滨湖资源优势,做好水文章,大力发展水上娱乐、水上运动、滨水休闲、滨水度假等旅游项目。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发挥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优势,通过东湖绿道串联形成环湖彩色林带。发展红色革命教育旅游,依托毛泽东故居、东湖宾馆、朱碑亭等红色旅游资源,建设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发展古色历史人文旅游,用好行吟阁、屈原纪念馆、楚天台和离骚碑等楚文化资源。发展夜色休闲旅游,建设环湖灯光带,打造璀璨夜东湖的品牌。
  二、行动计划
  进一步加强招才引资工作,加快旅游配套工程和项目建设,到2020年全区预计投资80亿元,启动工程(活动)29项(具体详见附件2)。
  (四)供给改革
  1.做强赏花旅游
  强化花卉中心。充分发挥东湖“梅花”、“荷花”两大研究中心功能,建好世界级品种资源圃,改造提升东湖梅园、樱园、荷园,打造世界级赏花中心。开发花卉相关食品及美容产品、文创产品,延伸花卉产业链。
  打造精品园林。加强园林基础设施改造,改善园林环境,在专类花园建设专业工作室和展室。依托植物园林资源,做好精品园林特色旅游。
  2.开发休闲旅游
  水上休闲。策划建设东湖水上休闲社区,在水面和湖滨建设休闲吧,开放夜间水幕电影,实现东湖各子湖联通,建设水上栈道,开发水上游线,推动水陆交通和旅游项目一体化。在优化原有水上交通线路基础上,创新东湖“邮轮”模式,通过水上驿站与重点景区组合东湖旅游新产品。策划东湖水上旅游产品,推动水上观鸟、路亚钓鱼等水上特色体验活动,打造自行车游船、水上泡泡运动、浆板SUP 等水上休闲产品,全面提升东湖水上旅游。
  滨湖休闲。依托东湖各子湖及周边湖岸,结合落雁景区“梦里水乡”、滨湖片区“东湖湿地印象”等滨水项目的开发建设,体现乡愁,情景再现江汉水乡,打造差异化、品质化滨湖休闲度假游品牌。
  3.整合体育旅游
  发展东湖水上运动项目。建设水秀剧场,改造沙滩浴场,高水准完成军运会帆船基地建设。升级水上体育运动基础设施,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水上训练基地。
  做大水上赛事旅游品牌。举办东湖国际帆船挑战赛、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将武汉水上马拉松赛纳入中国水上马拉松分站赛,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水上马拉松赛事。
  打造山水户外休闲旅游基地。借助中国地质大学攀岩馆,带动东湖的攀岩项目发展。建设东湖水上运动博物馆,打造户外极限运动基地。
  建设体育运动休闲产业集聚区。建设一到两个可容纳万人以上的体育休闲广场。引入国际铁人三项赛、环东湖自行车赛、徒步游等赛事活动,建设户外拓展、低空飞行等多功能复合的休闲运动。引进国内外知名俱乐部,定期举办航模培训和大型航模比赛,打造航模普及、培训和比赛基地。
  4.推动研学旅游
  打造青少年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依托东湖海洋世界热带雨林馆、海底隧道、海洋生物馆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最具特色、国内一流的大型动感海洋世界游。
  打造荆楚文化教育基地。以湖北省博物馆为核心资源,开发中国古代史探索之旅,完善青少年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素质教育接待体系。
  打造全民休闲阅读基地。以磨山经心书院为中心,结合全市流动图书馆建设,打造全民休闲阅读体验基地,向游客充分展现“楚天鹤舞、智海翔云”的意境。
  5.探索康养旅游
  以磨山景区为核心,发展体育康养。配套提升马鞍山景区,推出森林养生和国学养生产品。整合武大、华科等高校医疗保健资源,打造集临床医疗、健康养生、养老社区、旅游休闲度假四大业态为一体的健康养老社区。打造马鞍山康养度假、落雁养生养心、磨山体育康养相结合的三大康养产业集群。
  (五)品牌提升
  1.强化品牌主题,突出楚风汉韵
  组建“东湖文化传播与品牌顾问委员会”,挖掘东湖文脉根源和文化内涵,找准东湖文化与品牌定位,建立统一品牌体系,完善东湖解说系统,打造特色鲜明的大地景观和文化标志景观,树立“四季东湖”品牌。依托磨山楚才园开设楚才文学院,在绿道驿站设立非遗展示区,唱响《东湖之歌》。
  2.规范景观营造,体现特色文化
  强化荆楚文化。加强现有楚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营造浓厚的楚文化氛围。升级改造楚市,规划建设楚文化主题公园,开展“屈原诗歌节”、“编钟音乐节”等系列楚文化节庆活动,借助AR/VR等科技手段整体提升东湖寓言雕塑园,开展国际雕塑艺术双年展。
  再现红色文化。依托毛泽东故居、朱碑亭、东湖宾馆等红色旅游资源,举行系列文艺演出,建设爱国主义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点缀三国文化。依托“刘备郊天坛”的修建,整合卓刀泉、曹操庙、鲁肃马冢等三国遗址,增添多元化的三国文化。
  引入禅文化。加快推进吹笛景区云岩寺重建和禅文化园项目建设,紧扣自然生态主题,建设独具特色的生态道场,展现东湖千年古刹的历史底蕴。
  普及公共文化。充分发挥省美术馆的公众文化艺术服务功能,在白马洲璀璨岛等地建设名人雕塑园,将长天雅集改建为图书馆,建设主题文化园区,打造“一线串珠”绿道文化驿站,布局迷你剧院、漂流书亭等文化设施。
  3.激活文创产业,实施创新驱动
  完善文旅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在全景区营造浓郁的大众创业氛围,扶持旅游文创类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开展东湖文创大赛,对文创品牌进行特许经营,开发楚文化系列、动漫卡通系列、婚庆文化系列、乡土特产系列、音像图书系列和旅游工艺品等六大系列文创产品,争取文创产品达50-100种,文创产品收入占景区总收入30%以上,打造国家级的“东湖文创基地”。
  (六)优化配套
  1.旅游厕所革命
  实现“一级驿站五星级、二级驿站四星级、服务点三星级”的厕所建设标准,全面取缔旱厕,增设景观型移动厕所,旅游厕所规模达到100座以上;采用“以商养厕”的模式,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参与厕所建设和管理,建立市场化长效化运营机制。引进智能管理技术,对现有旅游厕所进行提档升级,实现全区旅游厕所动态大数据管理,树立旅游厕所运营管理新标杆。
  2.交通体系优化
  完善陆上交通体系。围绕“外围环线、内部路网”的道路结构,整合梨园广场地下空间,建设公共交通地下换乘中心,优化慢行交通线路衔接,引进景区直通车,调增公交线路及站点密度,设置“一环一带”大容量的区内旅游专线,完善“快进慢游”的交通体系,打通进出双向良性循环。
  构建水上交通体系。突出东湖水域特色,打造水上旅游交通系统。规划设置一条东西向贯穿全区的大容量水上旅游交通专线,实现东湖东西向交通平衡。建设六大核心码头,实现六湖交通连通,形成城市水上画廊和生态湿地走廊的有机串联。
  3.停车设施扩容
  建设大型游客中心。对现有游客中心提档升级,配建10余处驿站和服务点,配建梨园、湖心岛、落雁、樱花园、梅园、枫都山等P+R大中型停车场,启动华侨城生态艺术半岛公共停车场、完成红庙立交及九峰桥公共停车场建设,新增停车位2600个,停车位达到1万以上。
  4.生态环境整治
  加强保护环境。推广绿色游湖概念,引入绿色治理理念,开展全民生态旅游宣传。对一、二级保护区进行生态修复和改善,落实植物培育和季相改造,打造典型植物景观。推进生态环境监理,开展绿色施工,保护优质生态环境。
  治理水体污染。依托东湖绿道建设,采用“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生态措施,改良生态系统。结合水质提升综合治理规划要求,制定东湖水质提升方案,细化工程、管理、投资等措施,推动“大东湖”生态水网改造工程,实现东湖水质“争二类、扩三类、转四类、灭五类”,全面改善东湖水体质量。实行雨污分流,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加强污水管网建设,控制外源污染,实现“清水入湖”。
  5.餐饮住宿配套
  完善绿道沿线驿站餐饮功能,打造美食一条街,举办美食节,评选十大美食,提升东湖餐饮服务配套水平。整合玛雅嘉图酒店、华侨城东方里、雅和睿景、濮景湾等周边餐饮资源,提供特色餐食服务。引入社会资本,启动渔光村、东湖论坛等区域高端酒店规划建设和碧波宾馆改建,完成海洋世界综合改造,扩容风景区床位。
  (七)管理升级
  1.建设管理标准化
  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信息的标准化建设,完善导向标识系统,建立带有东湖品牌标志的专项服务标准,规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咨询点以及旅游驿站的实施建设,实现旅游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提升旅游形象。
  2.运营管理智慧化
  合理布局建立全域旅游集散中心,设立多层级旅游集散网络。打造东湖智慧云平台,实现东湖景区关键区域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将微信平台引入到景区的运营管理中,建立微信群指挥中心。搭建大数据平台,完善景区管理的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感知系统,实现景区营销、公安、交通、产业规划、公共服务等信息共享,结合旅游信息数据,形成游客流量预测预警机制,提高特殊时段的应急管理能力。
  实施东湖绿道信息化建设,完善沿线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4G信号绿道全覆盖,扩大Wi-Fi信号覆盖面,提升并发访问带宽,确保热点区域的信号强度。打造掌上绿道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绿道沿线商业资源,完善绿道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实现“一部手机,游遍东湖”。
  3.营销管理品牌化
  加强传统媒体、新媒体、两微一端等各渠道的东湖品牌推广,开展东湖旅游形象代言活动,统一旅游LOGO标识。与武汉其他景区开展联合营销,提升景区的品牌开放度和游客美誉度,增加景区游线沿途智能终端营销,导流游客关注点,使之与旅游产品营销无缝对接。
  (八)市场激活
  1.加强旅游市场培育
  加强水上旅游、文化旅游项目落地,推进互联网旅游等旅游新业态的市场培育,不断壮大东湖旅游消费市场辐射圈。引进一批有实力旅游企业,充分发挥企业主导作用,扶持市场主体做大做强。
  借助军运会、上合组织旅游部长会等重要会议,利用武汉成为中国重要的外交城市的契机,将东湖打造成外交客厅,积极提升东湖国际化水平。对接高端服务升级,加强境外客源地旅游市场推介,同步吸引外国游客入境,不断拓展国际旅游市场。
  2.实行品牌特许经营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兼顾经济效益和文化创造价值,面向多个经营主体进行分段招标,营造不同风格的绿道驿站。对旅游服务和相关经营项目,采取附条件的品牌特许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定价,将旅游项目做实、承包企业做大、文创产业做强。
  (九)景村互动
  1.统筹安排规划
  遵循“因势利导、有序外迁”和核心景区“只出不进”的原则,居住用地优先还建风景区外,产业用地依据景区规划统筹安排,按照“分片、分期、就近、集中”,分步推进景中村改造工作。协调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相关工作,签订《统征储备委托包干协议》和《统征储备委托实施协议》。开展先锋村、新武东村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政策研究工作,启动先锋村还建地和新武东村房屋拆迁工作。协调推进东北部片区四村景中村改造还建项目方案设计、报建及建设手续办理等前期工作。
  2.创建乡村旅游市集
  采取内部培育,外部引进的方式,在东湖绿道沿线创建一批乡村市集。合理规划布局东湖旅游商品销售网,通过附条件招标,在绿道沿线观景平台设置100-200个流动摊点,出售旅游纪念品或原创工艺品。
  3.打造特色旅游示范村
  挖掘本土文化,改善村居环境,打造高校特色旅游、红色旅游两大特色旅游示范村。以旅游民宿村建设为重点,提升完善景中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特色鲜明的形象设计,推进景中村房屋外立面整治工程。
  4.扶持村、社区参与改造
  通过梦里水乡、茶岭小镇、湿地印象、中国宝谷、禅文化园、吹笛古寨等特色旅游项目,分片区推进城中村改造。出台扶持政策,重点引导高星级农家乐向高标准、高水平的旅游民宿转型升级发展。加大对休闲农业示范园(点)、星级农家乐经营户(点)的扶持力度,指导乡村旅游标准化创建,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三、保障措施
  (十)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优化旅游管理部门职能配置,调整旅游管理体制和机构,提升全域旅游宏观管理能力。引进、调配专业人才,进一步明确行业规划、指导、协调、监管职能,推动旅游业从单一部门管理向旅游主管部门为主、相关部门协同管理转变。(责任单位:组织部、旅游局)
  (十一)创新管理体制
  将东湖绿道划分路段、明确边界,实行片区管理。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实施国有景区的产权、经营权分离,加强资源一体化管理。加强小游船综合整治,规范共享单车运营,推行旅游警察、旅游工商、旅游巡回法庭的工作模式,建立各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旅游综合推进机制,推动全域旅游社会化治理。(责任单位:旅游局、公安分局、市场监管局)
  (十二)完善配套政策
  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盘活旅游项目。严格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加强财政支持,鼓励旅游品牌创建,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给予融资授信支持。(责任单位:旅游局、财政局、城乡工作处)
  (十三)拓宽融资渠道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鼓励金融机构对区内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导和放宽对旅游企业的信贷限制条件,探索旅游资产证券化试点,开发适应旅游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责任单位:经发局、财政局)
  (十四)培养人才队伍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培育一批金牌导游、私人定制导游,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积极探索校地共建机制,加快高、中级旅游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培养。组建专业旅游智库,加大外部人才引进,建立规范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责任单位:旅游局、组织部、经发局)
  (十五)实行监督考核
  积极落实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工作目标责任制,制定监督考核办法和量化考核标准。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和跟踪督查,即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每年进行一次总结和绩效评估。(责任单位:纪工委、组织部、机关党委)

全域旅游三年行动计划主要旅游指标一览表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数值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1
年接待游客量
1500万人次
1750万人次
2000万人次
2
旅游综合收入
5.5亿元
7亿元
10亿元
3
总停车位
6500个
9600个
10000个
4
旅游厕所
80个
90个
100个
5
游客中心
5个
6个
7个
6
床位数
1382个
1700个
2000个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